发布时间:2025-11-26 来源:组委会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赵勇强、时璟丽对《意见》进行权威解读,发表题为《融合聚变,绿动未来:以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专题文章。
文章指出,新能源与产业集成发展还将开辟绿色氢氨醇(氢基能源)产业,并通过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应用,构建“电—氢—化—运”多元协同体系。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业态的创新,有助于加快构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协同推进“扩绿、增长”开辟了全新赛道。
原文如下
融合聚变,绿动未来:
以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在我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的发展已从规模的快速扩张,迈入量与质并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能源发展理念和模式创新升级,坚持技术创新、产业协同,拓宽新能源与产业耦合发展新空间,将有力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成绩斐然,但也面临着消纳瓶颈、系统协同性不足等挑战。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新能源与产业集成融合发展,是破解当前难题、面向未来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举措。
新能源与产业集成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集成融合发展通过系统优化能源与产业布局,成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动实践。
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新能源技术与先进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催生绿色生产力,为实体经济注入高端、智能、绿色的新动能。
三是优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支点。通过新能源资源开发引导产业布局优化,能够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推动战略性产业和能源资源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更趋合理,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
《意见》提出的融合路径,充分体现了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新能源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具体方向。
一是强化“绿色化”基础,打造零碳制造新标杆。核心是推动全产业链“以绿造绿”。新能源资源富集区不再是简单的发电外送,而是以新能源资源引导重大生产力,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在新能源电力应用方面,通过应用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构建高度自给的低碳零碳园区,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过程的全面绿色化。这既充分体现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也有利于通过“绿色化”改造推动实体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深化“融合化”协同,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关键在于引导石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与新能源协同优化升级。通过工艺流程改造、科学配置储能等,系统提升负荷调节能力,实现“西电西用”就地消纳。这既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具体举措,也是通过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协同推进降碳与降低成本,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有助于形成与新能源特性相匹配的新型产业用能体系。
三是突出“智能化”赋能,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结合“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促进“电力网”与“算力网”双网融合,拓展“智能化”发展典型场景。同时,在制造业基础扎实地区,加快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新促新”的产业生态。通过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四是探索推动新能源非电应用,打造产业发展新赛道。新能源与产业集成发展还将开辟绿色氢氨醇(氢基能源)产业,并通过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应用,构建“电—氢—化—运”多元协同体系。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业态的创新,有助于加快构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协同推进“扩绿、增长”开辟了全新赛道。
新能源与产业的深度集成融合,将全面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机遇。
一是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在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的循环中,绿色科技创新的浪潮将蓬勃兴起,催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能源成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关键要素,促进东中西部在能源链、产业链、价值链上更紧密地衔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是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推进,将加强我国制造业在成本、效率、品牌和绿色标准上的综合优势,显著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绿色竞争力。四是不断提升全球绿色治理话语权。我国在零碳园区、绿色氢能、电算融合等领域的成功实践,将为世界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推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恰逢其时。紧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将有效助力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以融合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变革。未来,一个新能源与产业水乳交融、发展与绿色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将加速形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绿色动力。

CIHC 2026第五届中国氢能展
政策落地的产业实践与技术标杆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生态加速成型的关键节点,CIHC 2026第五届中国氢能展(全称:2026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暨国际氢能大会)将于 2026 年 3 月 25-27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启幕,以 “全球最大、最专业绿氢旗舰展”之姿,搭建政策落地与产业实践的桥梁,推动绿色转型提速。
《指导意见》明确将新能源非电利用列为重点突破方向,提出强化绿电制氢氨醇技术支撑,释放综合能源替代潜力。CIHC 2026第五届中国氢能展精准呼应这一政策导向,打造 50000㎡超大展区,汇聚600 + 海内外顶尖企业,集中展示绿电制氢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中船派瑞氢能、大陆制氢、蓝星北化机、亿纬氢能、鹭岛氢能、中电丰业、博世、Kceracell等企业齐聚,将携碱性、PEM、AEM等多技术路线电解槽集中亮相,30余款制氢装备将集中呈现,直观印证绿电制氢技术成本持续下降、规模化应用条件日趋成熟的产业现状,为政策倡导的非电利用规模化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政策的深层意图,在于引导新能源与用能产业就近协同发展,从空间上优化资源配置。而CIHC 2026第五届中国氢能展遍完整呈现了从绿色制氢到多元化应用的全景生态。展会不仅展示核心制氢装备,更实现从设备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覆盖,完美诠释了新能源与电力、化工、冶金、天然气、交通等消费侧领域的深度融合。
CIHC 2026第五届中国氢能展通过汇聚来自电力、化工、天然气等领域的预计十万人次专业观众,并链接国外展团及外资企业,构建起顶级产业融合对接平台。同期举办的国际氢能大会、专题会议、新品发布、技术路演等互动活动,拉近产业与市场的距离,助力构建与新能源特性相匹配的新型产业用能体系。
在“十五五”碳达峰决胜期的关键节点,CIHC 2026第五届中国氢能展将持续打通政策与市场、技术与应用的沟通壁垒,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新能源供给与消费侧的集成融合从政策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END
